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趋势 天气趋势

广饶一周天气情况如何变化_广饶这几天天气情况

tamoadmin 2024-09-29 人已围观

简介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介绍一下他的情况?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风字成语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不鸣条fēng bù míng tiáo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水旱》:“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

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广饶一周天气情况如何变化_广饶这几天天气情况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风字成语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不鸣条fēng bù míng tiáo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水旱》:“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意思: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风餐露宿fēng cān lù sù

 出处: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意思: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风掣雷行fēng chè léi xíng

 出处:

 意思:掣:闪过。风闪雷鸣。形容像刮风和响雷那样迅速。

 风尘碌碌fēng chén lù lù

 出处:明·金毓峒《金鹤冲诗·按部泾原韩国主招宴暧泉二首(其一)》:“风尘碌碌惜年华,选胜陪游帝子家。”

 意思:碌碌:辛苦忙碌的样子。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

 风尘仆仆fēng chén pú pú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八回:“三人拣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此时,不免早些歇息。”

 意思: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风尘之变fēng chén zhī biàn

 出处:《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意思: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

 出处:《六韬·龙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意思: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象风吹电闪一样。

 风吹草动fēng chuī cǎo dòng

 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意思: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风吹浪打fēng chuī làng dǎ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可怜一对鸳鸯,风吹浪打,直恁的遭强霸。”

 意思:比喻险恶的遭遇或严峻的考验。

 风吹雨打fēng chuī yǔ dǎ

 出处:唐·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意思: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风从虎,云从龙fēng cóng hǔ,yún cóng lóng

 出处:《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意思: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风刀霜剑fēng dāo shuāng jiàn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意思: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风度翩翩fēng dù piān piān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意思:风度:风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风风火火fēng fēng huǒ huǒ

 出处:

 意思: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风光旖旎fēng guāng yǐ nǐ

 出处:

 意思: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风风雨雨fēng fēng yǔ yǔ

 出处:元·张可久《晋天乐·忆鉴湖》:“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

 意思: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

 风高放火,月黑fēng gāo fàng huǒ, yuè hēi shā rén

 出处:元·元怀《拊掌录》:“欧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夜,风高放火天。’”

 意思: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

 风骨峭峻fēng gǔ qiào jùn

 出处:唐·韩愈《感春》诗:“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

 意思:峭峻:山又高又陡。形容人很有骨气,刚直不阿。也比喻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

 风和日丽fēng hé rì lì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

 意思: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风和日暖fēng hé rì nuǎn

 出处:宋·刘斧《青琐高义·别集》卷二:“不久,海上风和日暖。”

 意思: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风虎云龙fēng hǔ yún lóng

 出处:《周易·乾》:“云从龙,风从虎。”

 意思: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风花雪月fēng huā xuě yuè

 出处: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意思: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生活。

 风华绝代fēng huá jué dài

 出处:《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意思:风华:风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才华为当世第一。

 风华正茂fēng huá zhèng mào

 出处:

 意思:风华:风、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风鬟雾鬓fēng huán wù bìn

 出处:宋·苏轼《题毛女贞》诗:“雾鬓风鬟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宋·范成大《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花边雾鬓风鬟满,酒畔云衣月扇香。”

 意思: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风鬟雨鬓fēng huán yǔ bìn

 出处:唐·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视。”

 意思:形容妇女在外奔波劳碌,头发散乱。

 风景不殊fēng jǐng bù shū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晋书·王导传》:“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意思:殊:不同。用以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

 风卷残云fēng juǎn cán yún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自从把家私分开了,好似那汤泼瑞雪,风卷残云,都使的光光荡荡了。”

 意思:大风把残云卷走。比喻一下子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

 风口浪尖fēng kǒu làng jiān

 出处:

 意思: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风流才子fēng liú cái zǐ

 出处:唐·元稹《莺莺传》:“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意思:旧指洒脱不拘,富有才学的人。

 风流人物fēng liú rén wù

 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意思: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风流儒雅fēng liú rú yǎ

 出处: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杲之为人也,风流儒雅,为一代之和到此为止;昂之为人也,文章卓荦,为四海之随珠。”

 意思:风流:有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风流倜傥fēng liú tì tǎng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这边北院里同居的,也是个京官,姓车,号文琴,是刑部里的一个实缺主事,却忘了他在那一司了。为人甚是风流倜傥。”

 意思: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倜傥:卓异,洒脱不拘。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束。

 风流潇洒fēng liú xiāo sǎ

 出处:明·徐复祚《红梨记·投雍》:“素娘,似你这般风流潇洒,如花似玉,向在风尘,知心有几。”

 意思:英俊有才华,气度超脱。

 风流云散fēng liú yún sàn

 出处:三国·魏·王粲《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意思:象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

 风流韵事fēng liú yùn shì

 出处:清·王韬《瀛壖杂志》:“人各却步立,不敢询姓氏,及移烛烛之,则倩扶也。一座哗然,此亦风流之韵事,承平之佳话。”

 意思:风雅而有情趣的事。旧指文人诗歌吟咏及琴棋书画等活动。也指男女私情。

 风流罪过fēng liú zuì guò

 出处:《北齐书·郎基传》:“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

 意思:风流:原为封建士大夫的所谓风雅。原指因为风雅而致的过错。后也指因搞男女关系而犯下的罪。

 风马牛不相及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意思: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风靡一时fēng mǐ yī shí

 出处:

 意思:风靡:草木随风倒下,引伸为很风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象风吹倒草木一样。

 风木含悲fēng mù hán bēi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意思: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风平波息fēng píng bō xī

 出处:《四海记·祖师复下凡间救苦》:“武当山祖师大显威灵,逢难救难,遇危救危,四海风平波息,发感神威。”

 意思:风和波浪都没有。比喻平静无事。

 风平浪静fēng píng làng jìng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

 意思: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风起水涌fēng qǐ shuǐ yǒng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意思: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风起云涌fēng qǐ yún yǒng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意思: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

 风起云蒸fēng qǐ yún zhēng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意思:大风刮起,乌云蒸腾。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

 风前残烛fēng qián cán zhú

 出处:

 意思: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风前月下fēng qián yuè xià

 出处:唐·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诗:“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

 意思:指良辰美景。

 风樯阵马fēng qiáng zhèn mǎ

 出处: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意思: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风清弊绝fēng qīng bì jué

 出处: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意思: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风清月皎fēng qīng yuè jiāo

 出处:唐·无名氏《薛昭传》:“及夜风清月皎,见阶间有三美女,笑话而至。”

 意思: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风清月朗fēng qīng yuè lǎng

 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下》:“时春季夜间,风清月朗。”

 意思:风凉爽,月明亮。

 风情月债fēng qíng yuè zhài

 出处:

 意思:比喻有关男女恋爱的事情。

 风趣横生fēng qù héng shēng

 出处:

 意思:形容十分幽默、诙谐。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意思: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调雨顺fēng tiáo yǔ shùn

 出处:《旧唐书·礼仪志一》引《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

 意思: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风土人情fēng tú rén qíng

 出处:

 意思: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风潇雨晦fēng xiāo yǔ huì

 出处:《诗·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意思:形容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也比喻形势险恶。

 风信年华fēng xìn nián huá

 出处:

 意思:指女子二十四岁时。

 风行草偃fēng xíng cǎo yǎn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风行水上fēng xíng shuǐ shàng

 出处:《周易·涣》:“象曰:风行水上,涣。”

 意思: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

 风行一时fēng xíng yī shī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回:“不是弟妄下雌黄,只怕唐兄印行的《不息斋稿》,虽然风行一时,决不能望《五丁阁稿》的项背哩!”

 意思:风行:象刮风一样流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

 风旋电掣fēng xuán diàn chè

 出处:《六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扫除妖魅。”

 意思:掣:闪过;旋:奔跑。你风一样飞驰而过,像闪电一样一角即逝。形容非常迅速。

 风雪交加fēng xuě jiāo jiā

 出处:

 意思:风和雪同时袭来。

 风言醋语fēng yán cù yǔ

 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意思: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风言风语fēng yán fēng yǔ

 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意思: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风影敷衍fēng yǐng fū yān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朗丁》:“飞霜冤,不比黑盆冤,一件件风影敷衍”。

 意思:指罗织罪名,捕风捉影,诬赖人。

 风雨不测fēng yǔ bù cè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谁知好事多磨,风云不测,台谏官员看见同佥富贵豪宕,上本参论他赃私,奉圣旨下西台御史勘问,免不得收下监中。”

 意思:风和云都不可预测。比喻事物或局势像风云变幻那样不可预测。

 风雨不改fēng yǔ bù gǎi

 出处:《诗·郑风·风雨序》:“《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意思: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

 风雨不透fēng yǔ bù tòu

 出处:

 意思: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风雨对床fēng yǔ duì chuáng

 出处:唐·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意思: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

 风雨交加fēng yǔ jiāo jiā

 出处:

 意思: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

 风雨飘摇fēng yǔ piāo yáo

 出处:《诗经·豳风·鸱号》:“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

 意思: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风雨凄凄fēng yǔ qī qī

 出处:《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意思:凄凄:寒冷。风雨交加,清冷凄凉。

 风雨如晦fēng yǔ rú huì

 出处:《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意思: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风雨如磐fēng yǔ rú pán

 出处:宋·孙光宪《兆北琐言·逸文·丁秀才奇术致物》:“诗僧贯休《侠客》诗云:‘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

 意思:磐: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

 风雨同舟fēng yǔ tóng zhōu

 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意思: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风雨无阻fēng yǔ wú zǔ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钗说道:‘一月只要两次就够了。拟定日期,风雨无阻。’”

 意思: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

 风雨萧条fēng yǔ xiāo tiáo

 出处: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访遗踪于女峡,风雨萧条,征往事于姑泉,弦歌响亮。”

 意思:萧条:寂寞。风雨交加,显出冷落的景象。

 风云变幻fēng yún bià huàn

 出处:南朝·梁·庾信《入彭城馆》诗:“年代殊之民俗,风云更盛衰。”

 意思: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风云变态fēng yún biàn tài

 出处: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意思:变态:改变常态。风云改变常态。形容诗文变化多姿。

 风云际会fēng yún jì huì

 出处:《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汉·王充《论衡·偶会》:“良辅超拔于际会。”

 意思:风云: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风云人物fēng yún rén wù

 出处:

 意思:指活跃一时,言论行为能影响大局的人物。

 风云突变fēng yún tū biàn

 出处:

 意思: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风云月露fēng yún yuè lù

 出处:《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意思:指绮丽浮靡,吟风弄月的诗文。

 风云之志fēng yún zhī zhì

 出处:北周·庚信《周兖州剌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无儒者之荣;或见兵书,遂有风云之志。”

 意思:像风云那样雄大高远的志向。

 风栉雨沐fēng zhì yǔ mù

 出处:《元史·礼乐志》:“相我祖宗,风栉雨沐。”

 意思:栉: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沐:沐浴、洗。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

 风中秉烛fēng zhōng bǐng zhú

 出处:元·无名氏《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

 意思: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风中之烛fēng zhōng zhī zhú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意思: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广饶县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根据《东营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县下列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县城区宝安路—静安路—老潍高路—长安路—广通路—河辛路—老潍高璐—团结路—广泰路—长安路—綦公路—宝安路以内区域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

根据我县城镇发展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需要,县可适时调整禁燃区范围界限,并向社会公布。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允许在禁燃区内燃放烟花爆竹。

第三条本县下列地点,全年不得燃放烟花爆竹:

公园、风景区、林地等重点防火区;

文物保护单位;

车站、公交站点等交通枢纽以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

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在建建筑工地施工区域;

桥梁、涵洞、高架路等重点部位;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厂区,加油站、加气站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输变电、燃气、燃油设施安全保护区;

机关办公区域、医疗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养老机构、公共场所、文化体育场馆、宗教活动场所、商场、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第四条高考、中考期间以及县发布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本县区域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第五条在禁燃区外,每日二十三时至次日五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不受上述限燃时间段限制。

第六条公安机关负责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工作。应急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储存等环节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发展改革、生态环境、教育、民政、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关工作。

第七条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引导民众自觉遵守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配合做好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

幼儿园、学校以及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教育幼儿、学生、未成年人依法、文明、安全燃放烟花爆竹。

第八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本单位或者本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工作,教育和引导本单位、本区域人员遵守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在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时段和区域,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可以指定用于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地点。

第九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开展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工作,对违反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的行为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条燃放烟花爆竹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不得将点燃的烟花爆竹向行人、车辆、建筑物、构筑物、在建工地、树木、河道、公共绿地、地下管网、窨井等部位投射、抛掷;

不得将点燃的烟花爆竹对准和指向容易引起燃烧、爆炸的物品;

不得妨碍行人、车辆安全通行和影响交通秩序;

不得用其他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方式燃放。

第十一条燃放烟花爆竹应当按照烟花爆竹产品的燃放说明书要求,保持与周边人员、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第十二条遇重大节庆或特殊情况,确需在禁燃区内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取得许可后,由符合行业标准规定条件的燃放作业单位燃放。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

第十三条违反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四条有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燃放烟花爆竹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2022年1月23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4年1月22日。

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时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篇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拉满的,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地打击敌人。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巳拚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 ,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之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第十三《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 。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的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孙武的兵法13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王朝。

试兵任将 西征南伐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巳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巳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 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巳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巳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阍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

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

年,阖闾、伍了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巳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 、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时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巳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

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 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悄然归隐留《孙子》 思想影响2500年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

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宁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埸,竞争即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孙武虽非出生吴地,但一生活动是在吴地。